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2022“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广美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获奖及参展作品

阅读: 时间:2023-02-21



曾竹韶奖



卢春香《双手·羞涩》《双手·喜悦》《双手·童趣》

undefined

指导教师:郑敏

硅胶、玻璃钢、布料  

170×60×40cm,90×85×70cm,70×43×100cm 

双手,是记忆中的独特触角,是无需语言却直抵心灵的表白。儿时画在手腕上的手表,拿着花却藏在背后的羞涩心情,手里捧着丰收的水果时洋溢在脸上的微笑,所有这些都是至今仍可以触碰的生命情感。



孔景才:《熵——绪、丘》

undefined


指导教师:陈克

骨头、头发、机械装置、视频装置

720×540×400 cm

在疫情环境里引发对生命的感悟,收集理发店地上的发丝作为媒材,以缠绕、打结、洒落等方式塑造成像蝼蚁般渺小的人体,并通过行为表演作为视频素材,以其充满情绪的肢体语言表达生命中诸多的情感思绪;骨头的颤抖撞击,骨粉的弥漫与狂风的咆哮,演绎沙丘般浮沉流淌的生命剧场, 体现个体生命放置于大自然与时间语境中的窒息感、无力感与渺小感,从自然景观角度消解对死亡的恐惧与时间流逝的焦虑。通过《绪》与《丘》共同阐释生命与死亡的哲思。







提名奖



郑以文:《斯彼德渤》

undefined

指导教师:陈克、卓国森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斯彼德渤”为Speed Boy的中文音译,是速度小子之意,作品以眼、足、笼为表现对象,通过视觉语言把速度的抽象概念视化为具象实体,在速度中产生的摩擦与博弈,恰恰也正是我们感知速度的条件与参考。



黄宇琴:《客迹》

undefined

指导教师:屈金 张健 刘佳婧

纸 

尺寸可变   

作品通过对客家移民的历史进行考察、梳理与抽取,最终选取了客家迁移路上的茶亭作为本次毕创的创作素材。茶亭是客家迁移路上常见的建筑形式,是客家移民历史的见证。客家人经过千年的迁徙,逐渐形成了坚苦耐劳、精诚团结的客家精神。过去,茶亭能在旅途中为他们遮风挡雨;今天,茶亭已在无形中成为了客家精神力量的象征。随着战乱以及时代的发展,茶亭已逐渐消失其实用功效并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城市移民们”却从未停止他们的脚步。







参展作品



梁尧峰:《盒子》系列

undefined

指导教师:杨学军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当下,相比于纸媒文本,由流媒体迅速组建成的庞大的图像景观更加左右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我们似乎无法避免地在消费社会中寻找自身的边界。玩具人偶本身作为一种商品,不难让人联想起消费主义和冰冷的工业复制。回归到个人,快餐式的图像文化也在悄无声息的不断侵蚀改变着人们的主观意识与视觉经验,也许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孙天阳:《生命的刻度》

undefined

指导教师:张弦

亚克力

尺寸可变

作品是由七个亚克力吹制的人形透明躯壳组成,底座下方内置烟雾发生装置。每一个人形既是一个空壳,也是一个容器,烟雾不断充斥其中又不断消散,象征生命的流动与消耗。亚克力在视觉上是虚的,在材质中是实的,烟雾在空间中是虚的,但在情感里是实的,以此探讨得与失、虚与实的关系。




莫俊苗:《    》

undefined

指导教师:张弦、洛鹏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我在一段特定的时间里寻找着某种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感知我都希望叠加到作品的构思中去,用现有的材料对峙新的构思,感知牵引我去实施“我”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组合形态,最终用作品回应我的感知。新的感知是这一过程的产物。




吴泳敏:《云纱重响》

undefined

指导教师:张健、刘佳婧、屈金

综合材料   

174×42×42cm,90×90×22cm,192×107.2×74cm  

作品以传统香云纱染整技艺在纸张、布料、织带等软材料的染整试验为基础,在感知传统香云纱色彩、肌理的同时,以声音装置的方式呈现云纱重响的协奏,诉说岭南的“地方”故事,赞美自然的馈赠和先民的智慧,希望以艺术的方式反思传统地域文化特色的再造与重生。让云纱重“响”,响的是我们面对传统的态度、精神与自信。




黄建亿:《筑魂》

undefined

指导教师:陈宏践

钢筋、铁板 

194×113×230cm

我的父亲是一位建筑工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父亲是支柱,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工人是基石。我们习惯仰望星空,却忽视脚下沉默的土地;我们歌颂建筑的华美,却忘记建造者的艰辛,我要用建筑的语言来致敬我的父亲和所有建造者们。




蔡玉杰:《雷州石舞》

undefined

指导教师:陈宏践

青石、钢筋 

39×38×34cm,29×43×37cm,26×63×21cm,55×23×34cm,

25×102×23cm,170×28×20cm

作品以传统雷州石雕的语言方式,展现雷州的风土民俗。粗砺的质感,朴拙的手法中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在精美的虚拟世界之外,古朴的物质性更彰显其魅力。




陈梓航:《旧物新述》

undefined

指导教师:张健、刘佳婧、屈金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作品以儿时家里日常使用的旧物件为基础结合南海藤编工艺进行创作,这些旧物件和藤编家具伴随着我的成长,记录着我生活的点点滴滴,但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这些日常物件也逐渐被遗弃,个人记忆也随着年龄增长已经逐渐模糊,时常出现扭曲和变形的图景。创作中尝试以模糊、扭曲和变形的记忆中的图像,赋予这些消失的旧物件新的生命活力,从而唤醒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和生命体验。




陆嘉俊:《还原、废弃、重新被发现》

undefined

指导教师:张弦、洛鹏

金属制商品、铁制货架、光面尼龙真空袋    

370×195×93cm 

本作品将常见的金属日用品施以高压,令其扁平化。以工业倒序的方式还原了金属商品的由来,并将这个过程搬上展览现场。由本身具有功能价值的商品变成大多数人眼中的废弃品,再使废弃物变成具有精神价值的艺术产物。商品的“可用”与废品的“无用”在生活中会产生周而复始的循环,在此过程中,我们难免会嫌弃一些东西,接纳一些东西,至于物品的价值置于何处,有待商榷、发现。




陈建光:《被遗忘的家园》

undefined

指导教师:张弦

混凝土、玉石

210×170×150cm(组合)

作品截取建筑场景的一角,将建筑内部的钢结构置换为玉石材质,玉石部分表面雕刻数字符号以及饕餮纹样,当建筑外衣剥落,裸露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载体。当下在科技文明高度发展的语境下,现代与传统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新的精神内核,一起推动着时代的发展。同时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如玉石的不同形态变化与残破的建筑结构,映射出文化传承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的精神博弈。希冀在快速发展的数字文明时代,引发人们文化归属的思考,树立文化自信。







文:曹阳

图:作者提供

排版:梁国浩

审核:张弦、陈宏践

审定:刘燕平



广州美术学院  /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2023-2028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08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