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因洛达:罗超毅个展”在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筑梦展厅举办 ​

阅读: 时间:2025-03-07

图片

3月6日,“因洛达:罗超毅个展”开幕式在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筑梦展厅举办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刘燕平,院长陈克,副院长张弦、陈宏践,公共艺术系主任张健,具象雕塑工作室主任王海同,材料雕塑教研室主任夏天,雕塑理论教研室主任韩小囡,基础教研室主任郑敏等师生代表出席了开幕式。刘燕平、陈克分别致辞,罗超毅发言,张弦主持。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展出了我院2020级雕塑专业实验雕塑工作室罗超毅同学的7件在校创作作品,涵盖雕塑、装置、行为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充分展现了创作者对材料语言的敏锐感知以及对观念表达的创新突破。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罗超毅同学在艺术探索中的多元化实践,也生动诠释了实验雕塑工作室"跨界·重构·生长"的教学理念,彰显了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性。

陈克院长致辞

陈克院长在致辞中表示,罗超毅的创作始终秉持着双重自觉:一方面,他深深扎根于学院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另一方面,他敏锐捕捉全球化语境下的生存体验,以雕塑语言构建起个体与时代的对话桥梁。这种在传统与先锋之间保持张力的探索态度,生动诠释了我院实验雕塑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此次展览作为实验雕塑工作室的教学范例,充分展现了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跨学科教学实践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期待罗超毅同学在未来的艺术征程中,继续以材料为笔、以空间为纸,书写属于他们这一代青年人的雕塑宣言。

刘燕平书记致辞

刘燕平书记讲到,罗超毅个展作为在筑梦展厅举办的首个学生个展,充分体现了任课教师、工作室及学院领导对此次展览的高度重视。展览作品不仅展现了罗超毅同学大学五年,尤其是进入工作室后的学习成果,更彰显了他勇于克服困难、直面挑战、专注认真且积极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这种勇敢、执着的精神值得全体同学学习。祝愿罗超毅同学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勇往直前,不断超越自我,取得更加卓越的成绩。

张弦副院长致辞

张弦副院长作为任课教师兼展览策展人,指出罗超毅个展以"个体差异、血脉传承、时空维度"为关键词,深入探讨了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和艺术呈现样式,堪称工作室"在实践中实验"理念的生动范例。无论是在日常教学还是在此次展览的策划、筹备与布展过程中,张弦副院长都深切感受到罗超毅同学人如其名,以超凡的毅力对待每一件作品、每一个问题与每一次挑战。在应对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不断拓展艺术创作边界,突破当下局限,释放未知能量,这种坚韧的毅力与勇于探索的实验精神,令他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罗超毅同学发言

最后,罗超毅同学在发言中表示,此次展览凝聚了他在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学习历程中对艺术思维、观念表达、形式风格及语言样式的思考、探索与实践,既呈现了经验与成果,也记录了失败与反思,更寄托了对未来的期待。展览不仅是对大学学习阶段的总结,更是迈向新征程的起点。他由衷感谢学院领导对展览的大力支持,也感恩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与辛勤付出,正是这些帮助让他得以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成长与突破。


师生合影



作品欣赏



《血脉溯源·脉流》

尺寸: 300cm x 120cm x6cm

材质:蜡、竹灰、影像

作品说明:

本作品探讨了家族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构建体系在社会变迁中的演变。灵感源于我对家庭血脉传承的思考,从个人延伸到群体,挖掘传统意识,探索家族血脉的传承及其对家庭的影响。家族曾是人类抵御灾害、团结发展的核心,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族观念逐渐淡化,家庭成为社会主流群体,但家族的文化价值观仍保留在家庭中。作品以蜡烛和竹构建三角结构,蜡烛燃烧象征一代代延续,最终融为河流般的形态,暗示家族血脉的分流与融合,留下开放式的思考:家族血脉文化将流向何方?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血脉溯源·内观》

尺寸:尺寸可变

材质:木箱、香、行为影像

作品说明:

作品通过烧香这一行为装置,探讨个体在血脉延续和文化记忆中的自我身份。烧香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神秘仪式,具有与祖辈沟通、连接血脉与精神的象征意义。由于我自幼与祖辈接触较少,对血脉观念较为淡薄,因此通过烧香这一行为,试图挖掘深层记忆并与自我对话。香的燃烧过程中,香灰带着余温落在身体上,营造出一个由个体记忆和观念构成的场域。随着香燃尽、烟雾散去,我在这一过程中寻找关于血脉与身份的答案。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类相》

尺寸:120cm×160cm×100cm

材质:金属,玻璃钢,硅胶上色,电机

作品说明:

作品以古代计时仪器日晷为原型,结合天圆地方的理念,底座参考传统玉琮造型,通过超写实雕塑手法表现生命的流逝。日晷原本通过太阳影子的移动指示时间,而作品将刻度置换为人的拳峰,十二时辰对应人生的十二个年龄阶段,从孩童圆润的手到老人消瘦的皮肤,细腻呈现生命的变化。指针刻度在灯光下静止,而内部动态结构带动十二个刻度不断转动,周而复始,象征时间的永恒循环与生命的短暂无常。




《叁肆壹零个瞬间》

尺寸:(240)×(180)×(40)cm

材质: 针管、铝型材、电机、鲜肉、综合材料

作品说明:

作品通过大型牲畜针管的尖锐与鲜肉的视觉冲击,调动观者的感官体验。四组针管不断在肉中抽插并注射墨水,象征外界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鲜肉在针管注射下,内部水分平衡被打破,墨水侵入形成新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鲜肉逐渐腐烂、发霉,水分流失,墨水干涸后在其表面和内部留下永久痕迹。这一过程映射了个体在发展中被外界力量拉扯、改变原有状态,最终形成个体与外界干涉下的新形态。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202号房间》

尺寸:(200)×(240)×(200)cm

材质:显示器、LED灯、柔光板、不锈钢结构框架、木板、电机

作品说明:

作品基于内心记忆与集体记忆,试图重现一种模糊且难以言喻的情绪场域。通过数字软件将人置于虚拟状态,白盒空间内飘动的窗帘与模糊光源隔绝了外部世界,营造出一个封闭的环境,唤起观者独特的个体记忆。三角结构象征不确定性与多维度的交汇,角作为连接不同维度的通道,创造了一种不寻常且令人反思的体验。旧技术、声音、错误信息及数字化人像重现,引发人们对梦境、回忆以及信息时代下孤立环境的思考。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114/243的熵》

尺寸:140×60×35cm

材质: 金属、玉、led灯

作品说明:

"熵"是热力学中表示系统混乱程度的物理量,定义为系统中无法做功的热能与温度的比值。熵增与熵减描述了系统能量的变化。这一概念也可用于人类社会:每个具有不同个性与性别的人都在为社会体系增加或减少能量,从而影响社会的熵值,并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作品以玉为材料,玉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体系。玉石加工后产生大量被视为废料的边角料,但这些废料仍具有独特的纹理与色泽。作品从废料中寻找其价值,通过再加工与数字编码,赋予它们新的意义。尽管废料在流水线中被丢弃,但它们依旧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作品将这些废料罗列在金属框架中,象征在社会体系中,即使个体被条条框框束缚,无法掀起波澜,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与独特的个体价值。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新四象二十八星宿》

尺寸:(120)×(30)×(80)cm

材质:铝,树脂着色,LED灯

作品说明:

作品以传统符号“四象二十八星宿”为切入点,探讨当代文化中逐渐淡化的传统符号意义。四象二十八星宿不仅是古代天文学的成就,更是古人智慧与哲学的结合,承载着古人的信仰与宇宙观。作品提取其中的关键视觉元素与星系图像,重新构建我心中的四象,通过丰富的色彩与纹路,再现传统符号与宇宙的神秘联系,表达我对传统文化与宇宙的感悟与想象。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广州美术学院  /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2023-2028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08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