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是公共雕塑专业的空间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由绘画性的二维空间及雕塑的“实”体认知转向立体性的三维空间及空间的“虚”体认知,让学生掌握空间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知空间设计的思维、语言、逻辑、形式和内涵等,理解材料与形式、结构与空间、功能与场所这三个主要关系。课程以《生活中的空间感知》、《空间认知与体验》、《空间生成与形态转译》与《空间的意象与气质》四个子课题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对空间造型进行思考:通过对不同类型空间的认知与体验,思考空间对人的心理影响;通过不同空间组合方式、材质、灯光和文化意象等元素的添加,体会不同的空间感受。四个由浅至深的系列课题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空间思维的想象力和逻辑性,更进一步开拓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空间造型的创作方法,达到对综合材料、空间形体的交叉融合,最终建立起学生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空间观念与意识,为日后公共艺术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程因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响,实操部分改为线上课程,给课程教学增添了一定难度,同学们均能客服困难完成作业。从提交的作业的情况来看,当中有对于空间组合方式、材料综合运用、场地功能延伸以及文化意象的研究探索等,虽显稚嫩,但已逐渐形成一个正确的创作思维与方法。最后,希望各位老师和同学对本课程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共同提升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也感谢各位同学在学习中与创作中的积极投入!
任课教师:毛一山
2022年1月3日
课程名称:空间造型基础
授课对象:2019级公共雕塑
授课教师:毛一山
授课时间: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周期:6周(96学时)
【课题一:减法形成空间——基于切削的方式形成模型】
【课题二:空间形态推演——基于几何元素进行空间形态推演】
【课题三:空间的意象与气质——提取课题二的元素结合场地特征进行空间模型设计】
模型制作
作品名称:《观·几》
作者:邓惠丹、张瑞、张傲雪、王艾嘉
材质:金属
尺寸:50x50x25(cm)
设计说明:
本方案选址位于湖心公园的空地处,设计以方案二的折线元素为延伸,结合湖边的坡度进行设计,通过比例调整和疏密的变化,形成一个独特的空间形态。折线形态构成了空间中的各个元素,如顶棚、座椅和围栏等,既考虑了空间形式的变化,也兼顾到功能性的要求;色调以白色为主,配以暖色光源,意在打造一个温馨舒适的休闲空间,希望通过这个温馨舒适的小空间来消融人们熙攘工作和生活中的负面情绪以及压力。
【课题一:减法形成空间——基于切削的方式形成模型】
【课题二:空间形态推演——基于几何元素进行空间形态推演】
【课题三:空间的意象与气质——提取课题一的元素结合场地特征进行空间模型设计】
模型制作
作品名:《霓流》
作者:李绍裕、陈佳雯、邱俊明
材质:不锈钢、PVC塑料板
尺寸:50×40×28(cm)
设计说明:为契合“人与空间”的概念,我们选取了生活区宿舍二平的空间,对其进行了改造。在设计中注重延展人与空间的交互性,以及这个空间的功能性,通过以一种新颖和简单的方式介入空间更新。作品灵感源于生活,遮阳棚的设计以红黄蓝为基色,与周围环境形成对比,动静结合,并能提供给人们以遮阳、避雨和照明的作用。
【课题一:减法形成空间——基于切削的方式形成模型】
【课题二:空间形态推演——基于几何元素进行空间形态推演】
【课题三:空间的意象与气质——提取课题二的元素结合场地特征进行空间模型设计】
作品名:《展翅·飞翔》
作者:钟伟欣、 温辉怡、 宋荞曦
材质:塑料
尺寸:40X25X28(cm)
设计说明:
作品选址在生活区二栋和三栋之间的草坪上,虽然两旁有建筑物的遮挡,但也不失阳光的照射,当阳光照射下来时,让人有种惬意、悠闲的感觉,这种感觉触发了我们对此空间创作的欲望。学校的生活区相对于教学区来讲缺少了公共活动的休憩区域,于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具有休憩功能性的公共空间设计作品。本作品提取了课题二的“空间生成与形态转译”的圆形负形居于正方形中间的元素,通过折叠、旋转、阵列的方式,形成了新的空间形态——雏鹰展翅的姿态,喻示着我们要展翅飞翔,发挥才能,施展抱负。
【课题一:减法形成空间——基于切削的方式形成模型】
【课题二:空间形态推演——基于几何元素进行空间形态推演】
【课题三:空间的意象与气质——提取课题一的元素结合场地特征进行空间模型设计】
模型制作
作品名:《生命律动》
作者:黄骋宇、林洽、方建泽、刘凯源、麦靖炫
材料:不锈钢
尺寸:40x50x45(cm)
设计说明:根据图书馆后方场地的空间形态特征进行设计,设计上延续了现代建筑空间中方正的特点,采用不同大小的方体框架进行搭建,从视觉感受上活化空间。作品从三楼楼板延伸至二楼的平台空间,框架内部填充水流状的发光体与透明件,二者相互嵌套给人以液体流动的效果感受,达到美化空间的同时解决了空间内部采光不足的问题。光线的引入使人们在此驻足交谈,也为人们提供了休憩的功能,大大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
【课题一:减法形成空间——基于切削的方式形成模型】
【课题二:空间形态推演——基于几何元素进行空间形态推演】
【课题三:空间的意象与气质——提取课题一的元素结合场地特征进行空间模型设计】
模型制作
作品名:《曲水流觞》
作者:黄骋宇、林洽、方建泽、刘凯源、麦靖炫
材料:不锈钢
尺寸:50x40x30(cm)
设计说明:本作品选址为咖啡厅前的空间,该空间毗邻广美湖,具有一定的自然优势。作品在设计上延续了空间的形态特征,采用曲线造型与圆环为主要元素,并依据咖啡厅前方的阶梯向下延伸,使之与环境互为呼应。为不影响空间原有的通行功能,作品在地面的落点尽量减小,并将部分的结构改成不锈钢网格的样式,以此增加作品的通透性。作品整体的流线性造型契合了湖边的自然环境,不锈钢的质感也将自然环境映射在其之上,由此体现了自然、作品与人三者的互动关系。
【课题一:减法形成空间——基于切削的方式形成模型】
【课题二:空间形态推演——基于几何元素进行空间形态推演】
【课题三:空间的意象与气质——提取课题二的元素结合场地特征进行空间模型设计】
模型制作
作品名:《Exciting Clouds》
作者:柳瑞莹、沈山珊
材料:珍珠涂料、玻璃
尺寸:50x40x60(cm)
设计说明:
南亭牌坊立于村子的出入口,同时也是场域的结界,一边是富有烟火气的南亭村,一边是城市化的设施和各种“外来物种”。本作品选址在南亭村西边出入口旁的空地上,在此设置一个形象活泼而轻巧的公共性装置,令其与传统南亭牌坊形成强烈对比,意为“外来物种”的象征,在环境里增添新的活力, 给予南亭村口区域一个新的面貌。
【课题一:减法形成空间——基于切削的方式形成模型】
【课题二:空间形态推演——基于几何元素进行空间形态推演】
【课题三:空间的意象与气质——提取课题二的元素结合场地特征进行空间模型设计】
模型制作
作品名:《墨》
作者:王恺泽、王其悠、邓若嫣
材质:铁
尺寸:60x50x25(cm)
设计说明:
这是一个为美化图书馆正门而制作的装置,装置选址位于图书馆前与C栋相通的空地上,该场地因为面积大且空旷,让人感觉缺少空间上的修饰与美化。本作品以中国传统水墨为元素,利用三维建模软件的几何节点运算而成,赋予其线性的流畅感、数字感和抽象感,抽象化的水墨元素与图书馆的书香和诗意的文雅意境相吻合,符合空间应用特性与气质。
【课题一:减法形成空间——基于切削的方式形成模型】
【课题二:空间形态推演——基于几何元素进行空间形态推演】
【课题三:空间的意象与气质——提取课题二的元素结合场地特征进行空间模型设计】
模型制作
作品名:《融化的梦》
作者:陈晖
材质:彩色玻璃
尺寸:50×35×40(cm)
设计说明:作品选址在广美教学楼a栋到b栋之间图书馆门口侧方的建筑镂空处,该镂空的形状有着优美的曲线弧度,当阳光照射下一层地面时所形成的图案会使人不由自主的注目停留。因此,本作品设计围绕建筑镂空的部分,并以课题二中的球形元素进行设计,最终形成以 “梦”为主题的创作思路。这个“梦”的虚幻和融化的,材质上选用了可以折射和扭曲周边环境的彩色玻璃,上下层的色彩也做了区分,从轻柔梦幻的彩色到深沉的深蓝色,当阳光照射在这些玻璃球体时产生出梦幻般的感觉。灯泡群埋在深色的水珠和地面的水滩里,夜间展现出绚烂的发光效果,使人宛如沉浸于融化的梦中。
图文:毛一山
编辑:曹阳
排版:梁国浩
审核:陈宏践
审定:刘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