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有自己的传统。
上世纪初,随着西方雕塑教育的传入,对于自己的传统,我们渐感疏离与模糊,同时疏离与模糊的,还有古人鲜活的思想与日常。
对雕塑而言,触摸传统并非难事,博物馆及山川乡野间的古代雕塑,繁若星辰。然而若想真正进入传统,则并非易事,尤其对于“拇指一代”的青年。
美术学院内,具象雕塑教学依然是主体、是根系,也决定了中国的雕塑学科体系“西方化”的底色。在西方具象雕塑的象征性、纪念性等传统品质之外,我们还能够探索怎样的“具象”?
适应于“象征”与“纪念”的品质,具象雕塑创作多倾向于“大体量”与“大叙事”,由等大人体到纪念肖像,再到主题性雕塑创作,这是具象雕塑教学的传统路径。如若另辟蹊径,那么“精微塑造”与“微观叙事”是否可以作为具象雕塑教学新的探索方向?
具象雕塑工作室2020级同学的“精微具象叙事”系列课程,就是在这个方向上的首次探索。参与本次展览的是《精微具象叙事》(雕塑创作)与《定格动画》两门密切连贯的课程。
《精微具象叙事》(雕塑创作)带有较强的实验性,选取《夷坚志》等宋代笔记小说为原点,以宋人凡俗生动的市井生活、恣意谐谑的奇闻轶事、上天入地的生死观念激发学生的创作想象力,由宋人的“脑洞”进入具体的宋代。
雕塑主要的塑造材料不再用红泥、油泥,而是选用美国土、石粉粘土等利于精微塑形、雕刻、着色的材料,材料的改变带来了造型思维方式的改变——局部入手、活动关节、塑容绘质、拼合插接,“边定型边制作”替代了“由整体而局部”的惯性思维,而这也暗合了中国传统的造型思维特点。
四周《精微具象叙事》课程的终点,也是《定格动画》课程的起点,即《精微具象叙事》课程的雕塑作品和宋代故事文本又成为定格动画作品创作的原点。在掌握定格动画制作技术与影像语言的基础上,展开对雕塑作品和文本叙事的再创作,或忠实原文,或古意今释,或天马行空。至此,以文本叙事、影像叙事为参照,同学们对“何为雕塑叙事”或许会有更为深入的思考。
具象之“宋”,不只是一次课程展览,更呈现了具象雕塑教学的一次改革实践——宋代市民社会、中国造型传统、精微雕塑技术与现代影像媒介的叠加,或将成为具象雕塑教学的新方向与新空间,以小尺寸、精制作、多媒介、微叙事的方式,完成传统与当代的连接。
——韩小囡